文明春风拂面来——武陵区开展“文明武陵、从我做起”的点滴实践
2019-10-25 16:34:11          来源:湖南日报 | 编辑:李杰 |          浏览量:38855

“美好武陵正当时”系列报道之五

文明春风拂面来

——常德市武陵区开展“文明武陵、从我做起”的点滴实践

姜鸿丽 万 成 郭海龙 刘译锴

最近,一则《来吧,朋友,接好文明接力棒,你就是文明使者!》的倡议刷爆了常德市民的朋友圈。这个倡议由武陵区文明办发出,倡导市民做文明的使者,做文明城市的主人,把文明种在市民的心里,谨记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和行为规范;把文明留在口中,不随地吐痰,不在室内吸烟,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把文明捧在手上,不乱扔杂物、不损坏公物、不高空抛物、遛狗牵绳;把文明“拴”在脚上,绿色出行,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不酒后驾车、不车窗抛物……

这是常德市武陵区开展“文明武陵、从我做起”的点滴实践。城市因文明而美丽,市民因城市而自豪。近年来,常德市武陵区纵深推进“文明武陵 从我做起”主题活动,让武陵文明从一花独放到满园芬芳,绽放在美好武陵的画卷上,成为一抹亮眼的底色和独特的印记。

言行文明之美深入人心

文明在于细节,细节处处有美景。主题活动开展两年多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知礼守礼,已经成为武陵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领导干部以及公职人员率先垂范,谨守文明礼仪规范。从前年起,武陵区以《武陵区公务文明礼仪二十条》为标准,对公职人员进行了全覆盖的公务礼仪常态化考评,公务场所吸烟、披头散发等不良习惯、不文明行为得到了彻底转变。在武陵区,区委书记莫汉桃,区委副书记、区长康少中带头,100多家单位近 3000 名公职人员,参与普通话培训,大型会议、公务活动、窗口单位坚持着正装、说普通话、配戴党徽。前来武陵大讲堂授课的周永广、潘建成等名家大师,用“震撼”二字形容对武陵公务形象的感受。北大郭建宁教授对武陵区的公务形象赞叹道:“实在难以想象,近400人的集中学习,全体着正装戴党徽,精神抖擞,3个半小时的课程,竟听不到一丝杂音。”

武陵区深入推进“文明交通我劝导”活动,形成了斑马线上的礼让美景。从文明交通我劝导,到文明护校行动,武陵区执着于斑马线上的文明,区“四大家”领导率先垂范,公职人员、师生等志愿者作出表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春夏秋冬月月不停歇,早晚高峰日日不间断,去年累计参与人次达到 1 万人次,服务时长超过 3 万小时。在武陵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不闯红灯、依次通行、礼让行人已经成为常态。

“拒绝网络赌博、拒绝网络谩骂、拒绝颓废网游、拒绝网络侵权、拒绝造谣传谣、拒绝弄虚作假、拒绝低俗沉迷、拒绝不正当竞争……”9月份以来,武陵区推出了一系列网络文明宣传漫画,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大家纷纷呼吁,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

网下好公民,网上好网民。网络,是看不见的文明阵地,也是看得见的文明阵地。武陵区始终把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把网络文明建设作为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抓手,出台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全区居民恪守网络行为规范,向朋友圈、微信群不文明言行说“不”,一些网络志愿者加入了维护网络文明的队伍。去年,全区网络有奖知识竞答参与人次突破了 10 万。近百名“五老”志愿者在网吧义务开展文明上网劝导。网络文明成效、经验获得了省委网信办的重点推介。

可以说,言行之美已经深入人心,“言行文明 内外优秀”成为武陵区形象的一种特质,一张标签。

城乡环境之美鼓舞人心

金秋时节,武陵乡村处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美景:庭院内外,灌木丛绿意盎然,整洁有序;沟港渠边,百日菊争奇斗艳,蝴蝶翩飞;路边墙上,文化墙倡导新风,扮靓乡村……

家住河洑镇岩桥社区55岁的居民王桂珍说起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这里臭气熏天,岸边全是垃圾,我们住在边上窗户都不敢开。现在这里鸟语花香,搞得像花园,晚上很多人在这里散步。”

这是武陵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而收获的美景。这些年来,武陵区精细城市管理,大街小巷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保洁,城市卫生和城市治理致力实现“五个一样”。城市环境变美了,市民素质得到了提升,城市文明深入人心。然而,武陵区近郊和农村的环境还亟待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还亟待改变,这与武陵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还相去甚远。为了推进城乡文明一体化,武陵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响乡村文明发展的第一炮。

武陵区按照生态整治的理念,结合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做到路、沟、田、水清晰分明,恢复生态、保护生态。深入挖掘武陵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大美芦荻山、生态丹洲、文化河洑,相继破解了秸秆焚烧、大棚房、垃圾清运、畜禽养殖等顽疾。与此同时,该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芦荻山乡创新实施“公益存折”,河洑镇建立“一户一档”家庭档案,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垃圾不随便乱丢、杂物不乱堆乱码、秸秆不随便焚烧,搞好房前屋后和庭院卫生,让美丽乡村实现了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转变。

善德文化之美感染人心

从抗击冰雪的冬日“红马甲”,到新河保护母亲河倡议的“小红帽”;从紫菱社区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餐饮水果的企业志愿者,到爱心驿站为居民修车补胎的“志愿修车人”;从社区书屋里“我为德城育新苗”的普通大学生,到新坡社区老年照料中心陪伴老人的暖心人……处处彰显着武陵红的善德文化之美。

道德建设是文明的根,文化的滋养是养成良好道德风尚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武陵区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润心,以文化人。武陵区坚持层层选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该区设立“田工道德奖”,表彰了10 名首届田工道德奖获得者,表彰了各类文明典型 99 个。一些感人的故事,武陵区将其拍成微电影,搬上舞台、登上报纸网站,让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看得见、学得到,使文明成为居民群众为之珍惜的荣誉。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如今,武陵区从一个田工发展到千万田工,“远学雷锋、近学田工”已经成为武陵独特的时尚文化,形成了强大的“蒲公英效应”。目前,武陵区已有实名注册志愿者1.2万多人,志愿服务站近500个,志愿服务组织305个,市级以上最美志愿者近50人,近三年累计志愿服务项目1419个,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居全市之首。其中,“社区110”姚跃林为居民解难的故事搬上央视舞台;70多岁的常德“女雷锋”陈辉君奔波在爱心路上,十余年累计捐献钱物150万元的故事传遍潇湘;盲人按摩师姜又华16年来培训1200余名残障学员,累计服务重度残疾人逾1.5万人次,用爱心与责任让更多残疾人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善德文化已经成为文明武陵一面高扬的道德旗帜。

随着文明武陵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拓展,随着典型示范引领逐渐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一定会在武陵的大地上,感受到文明春风拂面来的惬意与舒适。

责编:李杰

来源:湖南日报

媒体关注
品武陵
武陵新闻
我要报料

  下载APP